报名热线:

19962697931(总部)

0512—62985666(东方之门)

0512—62985066(文化宫)

0512—62985988(狮山路)

0512—62985985(方洲路)

0512—62985036(吴江)


官方微信:

苏胜家长荟        苏胜教育

2 2


教育热点

妈妈你为什么不逼我学习?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首歌叫《听妈妈的话》,歌声传情,周杰伦对妈妈的爱浸润在歌声里,令人为之动容。快乐教育就是放纵吗?很多家长都思考过这些问题。很多家长或许都遇到这样的问题:感觉孩子在某个方面很有天赋,结果最后并没有在这些上面花很多的心思,导致孩子最终失败。


可以说,周杰伦如今在华语乐坛不可动摇的地位有一半的功劳在他妈妈身上。他四岁的时候便被要求每天练琴两小时,正是活泼爱动的年纪,小周杰伦对这样的管教很是不理解,但妈妈站在身后拿着藤条逼他练琴,他只好坚持。


后来周杰伦的每一首歌都充满了特别的力量,让人迷恋让人动容,那些真正走进我们内心的歌声和曲调都建立在童年起的妈妈的逼迫和少年的刻苦锤炼。


那些当年看来的“逼迫”,如今看来却是妈妈馈赠给周杰伦的礼物。


做一个和蔼溺爱的母亲固然容易,孩子喜欢什么给他什么就是了,但愿意为孩子长远发展去打破自己和善形象、在能力范围内“逼”孩子一把的才是真正有勇气的父母。


他们知道孩子未来获得了成就感、胜过别人时会理解;


他们愿意为了孩子去忍受孩子未长大成熟这一阶段的不解和抱怨甚至愤恨。


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长远的“快乐教育”。


摄图网_400115926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你不逼孩子,未来自有社会去逼他。


一个人终将离开温床走向社会,你幼年时因为懒惰放弃的东西,将来总会有一个场合会让你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就像蔡康永说的那句话:


“十五岁时,你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十八岁时,你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这段话,在我看《向往的生活》时不断浮现。


那期吕思清来做客,刘宪华和他完成了完美的一次演奏,嘉宾们都很赞赏,Baby问他小时候是不是被逼着练琴,刘宪华说是,但他很感谢。


Baby感叹,幸好是父母逼着他,这才有了今天的“音乐天才”。


其实王迅的一句话也让我很有感触。


他说他当年也很喜欢乐器,可是轻易放弃了,如果坚持到现在,不管怎样也是一个特长。


这回答让我想起了我们中的大多数:


曾经喜欢舞蹈,但需要下腰劈叉过于疼痛,就放弃了;后来看着人群中翩翩起舞的女生时总会羡慕悔恨。


如果我坚持了,这样美丽的人也该有我一个。

摄图网_400129007


或许父母的逼迫,就是为了让我们不在这样的场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后悔。


提到这里,不禁想起了董卿和他的父亲。
一说起董卿,我们想到的都是才华四溢、情商智商双高、读书破万卷等等高雅知性的评价。
但这些人前的光鲜,都是由过去的刻苦堆积成的,没有人会意外成功。


小时候她并不懂那么多的名著古籍,但爸爸要求她必须读到深夜,不论节假日,这样的规矩没断过。


小小的女孩子哪里会理解爸爸的严格,小董卿抗拒,但不得不听从父亲的安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耕耘开始有了收获。


她出口成章,她临场能力强,她博古通今,不论什么场合她都不怵。她明白父亲的严格背后是真正的爱。


直到现在,她还坚持每天读书到深夜,不读书就像少了点什么。


董卿与父亲的故事或许正可以用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对其儿子说的一句话来总结: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在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你就会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离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而成就感和尊严,会带给你快乐。”


所以,那些尊严和成就感才是快乐的根源。


摄图网_400074017 (1)


认为孩子此刻不学习去疯玩很快乐,就是“快乐教育”的想法,是很多父母把子女教育自我化的结果。极可能导致放纵溺爱式的教育。


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另一种极端,则会导致我们很多当下中国家庭中的武断教育思维:我让你怎样就怎样。
你想学街舞?不行,女孩子家家的,赶紧去我给你报的古筝班。
你想报考古系?不行,将来怎么找工作,去报金融。
这样的家长一贯认为自己这么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才是王道,却忽略了孩子也应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两种都是没有真正的站在孩子的终生发展角度去教育,真正的“快乐教育”和“快乐学习”是关乎于成就感和尊严。


华为Mate30 Pro拍摄的手机影片《泳往春天》中的小女孩的父母便是如此,一味武断式教育,让孩子学游泳,结果几次成绩不理想,就勒令孩子放弃游泳。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一定不少见,不妨让我们一起看看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她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游泳梦呢?



青春期的我们,就像影片里的小女孩,心里嘟囔了一百句话,可嘴上一句也没有对爸妈说。
导演正是用这种方式,在《泳往春天》中采用了大量的独白来表达青春期孩子们的心声,也以此表现父母与孩子间缺乏交流和倾听,而这也是父母没办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进行教育的思考的原因。


被影片中小演员们触碰到内心的我,不禁思绪万千,想起那些曾经拿起又放下的爱好,和那些妥协于父母“武断教育”或是沉溺于放纵式教育的日子。


之所以被这部影片的演员们触动,可能是因为《泳往春天》里演员全部都是职业与半职业游泳运动员,他们本色出演了处于青春时期心事满满的孩子。
导演孙媛媛和张杨,聪明地选择了使用华为Mate30 Pro手机拍摄,让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他们,在手机这种没有侵入性的摄影工具面前无需“扮演他人”,而是自然地流露情感。


华为Mate30 Pro搭载的徕卡电影四摄,也让水下呈现的画质足够精美和有质感,让青春期孩子们细腻的情感被更好地刻画。


拍摄中也发生了这样或那样有趣的事和拍摄的不易,但有了华为Mate30 Pro的加成,连花絮都变得可爱万分,充满了生活的写实感和影片的故事感,让人回味无穷:


摄图网_400076105


其实刚开始我难以置信这影片是用华为Mate30 Pro拍摄的:影片呈现的电影质感、超高速摄影记录的水花、裸机直接下水拍摄……心里不禁感叹,当手机成为创作的工具,设备将不再成为创作与表达的门槛。
用手机拍电影这一理念必将会使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我们将人人可记录,人人能表演,人人可以发声。


这个自由包容的时代需要一点新的东西去绽放思想、去记录生活,而手机影片就是最好的思想与生活的媒介。


时代需要自由包容,教育同样需要。龙应台在书中这样写道: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是啊,蒲公英年年都有,但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希望每个孩子能像影片中的小女孩那样,最终走向自己无怨无悔坚持的道路,每个父母也能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做一个聆听者和陪伴者,真正实现“快乐教育”。


QQ:3522059602
Tel:0512-695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