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大竞争优势就是中国人极其重视教育。通过基因进化,成千上万年才会有细微的变化,通过教育进化,每天都有变化,教育是人创造出来的最快的更新迭代方法。
从理论上看,现在的教育应该很便宜,甚至趋近于零成本,电子教材可以瞬间海量复制,在5G时代,名师的课程也可以同步给给偏远地区的学生,再加上沉浸式设备,与在现场听讲没有区别。
当然,知识传递到学生的大脑,只是教育的第一步。大脑里的知识转变成行动,他解出数学难题,写出漂亮文章,说出流利外语,成为创造力更强的人,这个第二步难得多,至少耗时10多年。一个人的纪律性、忍耐力、百折不挠的坚韧,既是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教育得以完成的保障,这需要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再有名的学校,再大牌的老师,再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钻进学生的身子里代替他行动,被动的、急躁的、一挫即溃的、只喜欢速成的学生(及其家长),难有好的教育成果。
低成本得到教材与课程,然后自我修炼。高中学费,大学学费,一般家庭,也可以承受,大不了再用一点助学贷款。这就是教育的全部,能贵到哪里去?但是,为什么与人们的观感差很多?总是觉得教育很昂贵,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力,有人甚至读得倾家荡产。
教育作为服务的一种,确实可以很昂贵。有需求就有服务,有许多针对富豪家庭的教育产品。同样一所大学,有人读4年花几百万,有人靠自己打工,谈不下好坏,家长有能力,愿意给孩子花,花多少钱都行。这就像车,富孩子,18岁生日就收到一部保时捷跑车,你不能说错了。但是穷孩子,一部几千块的二手五菱,获得的通勤能力是一样的,五菱拉东西还方便得多。
在购买物质产品上,人们容易理性,工薪阶层,孩子怎么会闹着要保时捷跑车?闹了大家也当笑话,不可能满足他。但他要的是教育产品时,非理性却很强大,“只要你读书,我就得满足”“教育花再多的钱,都能赚回来”,脱离消费能力,毫无成本意识,就开始买自己支付不起的教育产品。
当然,现在也得让父母填这6000元的坑,可是毕竟还是小坑。犯这种错固然懊恼,但由此有了成本意识,以后避免了6万元,60万元的损失,也是收获,也是受到教育。人不可能不犯错误,相反,人容易犯错,人通过纠正错误得到新知识,是进步的主要方式——虽然通过观察别人犯错获得自己的新知识,会更好一些,但自己也免不了犯错,不要太沮丧。
越急躁,越喜欢速成,越没有触及教育本质的人,他们的焦虑越容易被利用,一件教育产品(无论好坏)只要包装成“不上车就再没有机会了!”“交了钱就可以逆袭”“不必辛苦就可成功”,他们就按捺不住付款的冲动,因为实在是太对胃口了。真正的教育者,不会这样出售产品,真好学的人,也不会被这种产品蛊惑。
这是一个好时代,有无穷无尽优等教育资源,它们花不了几个钱,只要你静下心,沉住气,慢慢消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知识与行动,你的成就是没有上限的。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受教育,不急躁,时间就多,想速成,天天上当,一生急死,再好的教育, 也无缘消受。